內部辦公平臺 
當前位置: 首頁 >動態(tài)要聞 >頭條

看興隆臺區(qū)如何玩轉“文化+”——盤錦市新興城區(qū)擺脫文化積淀的路徑依賴,勾勒文化圖譜

發(fā)布日期:2025-09-19 瀏覽次數(shù):0

寫在前面

  盤錦是一座年輕的城市,建成于1986年的城市核心區(qū)——興隆臺區(qū)更是年輕,全區(qū)沒有一棟超過半個世紀的建筑,這里的老磚老瓦如果拿到臨近的縣區(qū)根本不入眼,這在注重挖掘文脈、講究文化傳承的今天,發(fā)展文旅產業(yè)似乎是一種先天缺陷。

  然而,今年的興隆臺區(qū)政府工作報告中卻明確提出:全力推進“文化+”發(fā)展,做好“引客入興”文章,打造盤錦全新文化旅游目的地。

  看似反差的背后,是興隆臺區(qū)打破對文化積淀的路徑依賴,強化文化設施建設,以連片成蔭之勢輻射全區(qū)乃至全市,從無到有勾勒文化圖譜,拉動旅游產業(yè)蓬勃發(fā)展。

  秋天來了,收獲季節(jié)也來了。最新數(shù)據顯示,今年,興隆臺區(qū)游客數(shù)量、旅游收入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在這個城市會客廳,文化的張力越發(fā)明顯,文商旅融合核心區(qū)的功能日漸突出。

再造文化基因 博物館群崛起

  國家文化產業(yè)示范基地、中法藝術中心、東北地區(qū)美術會展最為密集的中心區(qū)域……這一連串響亮名號的擁有者,是位于興隆臺區(qū)遼河文化廣場東端的工業(yè)風建筑——遼河美術館,當下正在舉辦第三屆遼寧省美術作品雙年展暨第七屆遼寧美術金彩獎展覽。

  展廳內,有的觀眾在油畫前認真賞析,有的在雕塑作品旁靜心感悟。展廳外,游客擺出各種姿勢拍照,停車場超過半數(shù)車輛為外地車牌??粗@一切,遼河美術館館長胡永橋陷入沉思。

  2004年以前,這里還是一片棚戶區(qū)。改造后,興隆臺區(qū)政府斥資8800萬元在此建設中國第一座以清水混凝土工藝建造的美術館,也是迄今東北地區(qū)最大的美術館,總建筑面積11331平方米,2006年落成,當時25歲的胡永橋成為遼河美術館最早一批員工。

  胡永橋清晰地記得,開館不久,搬運工在裝卸展畫時嚷嚷著:“這是些啥玩意,看不懂,紙還硬,拿回家燒火都不好燒。”兩年后,同樣還是這個工人搬運畫作,審美眼光顯然提升了不少。“哎呀,這批畫好哇!”胡永橋問他:“你是怎么看出來的?”工人答:“這美術專業(yè)咱不懂,要說怎么好咱也說不上來,反正就是看著覺得好。”

  藝術的滋養(yǎng)如絲絲細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從最初觀者寥寥到如今每年吸引游客近30萬人,遼河美術館累計接待游客300多萬人次,外地觀眾過半數(shù),成了“網紅”聚集打卡地。

  季羨林先生說,文化一旦產生,立即向外擴散。

  以遼河美術館為原點,遼河楹聯(lián)書法博物館、遼河民俗博物館、房契博物館等結伴而來、聚落而居,十余家博物館組成的文化部落蔚為壯觀。

  這其中,遼河楹聯(lián)書法博物館與遼河美術館并肩而立,是中國首家以楹聯(lián)書法墨跡為館藏主題的博物館群,館舍10棟,建筑面積20848平方米,由興隆臺區(qū)政府攜手老祖文化商廈共同打造。該館館藏數(shù)千副楹聯(lián)書法墨跡,主館展出清代以來名人楹聯(lián)墨跡,包括康熙、乾隆、康有為、梁啟超、黃賓虹、張大千等名人先賢、書畫大師的楹聯(lián)書法真跡。這些書法作品均是收藏家祖繼東20余年來活躍于國際國內各大拍賣會收藏而來的原跡,他本人也被譽為中國楹聯(lián)書法收藏第一人。

  開館至今,遼河楹聯(lián)書法博物館接待社會各界專家學者、收藏家、書法家、楹聯(lián)家,社會團體,參觀者近7萬人次,單個參觀團體最多達到1200人。

  前不久,一家藝術品拍賣公司負責人有意在盤錦打造藝術品拍賣交易集散地,在博物館群考察時不住點頭:“我們做藝術品投資,看中的不是城市規(guī)模的大小,而是政府對文化事業(yè)的投入,看到你們的博物館類別豐富,我們就有信心了。”

  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值得思考:歷史上,許多新興城市都曾被戴過“文化沙漠”的帽子,比如紐約、上海、香港等。但這頂帽子阻擋不了新興城市文化發(fā)展的步伐,也阻擋不了其中一些城市成為區(qū)域性或國際性的文化中心。

  興隆臺區(qū)亦然,當下,以遼河美術館為“文眼”綿延而成的博物館群落,正在隆起城市文化新高地,形成盤錦新文脈,打通城市新商脈。這片昔日的棚戶區(qū),如今房價蹭蹭上漲,商超密集興旺,游人絡繹不絕,已成為盤錦市內最炙手可熱的區(qū)域之一。

  向外輻射,拓展文化增量,一個嶄新的文化藝術街區(qū)——興隆臺區(qū)廣廈藝術街正乘風而起,成為高顏值文化商業(yè)地標。

重塑文化街區(qū) 藝術融于煙火

  初秋時節(jié),傍晚時分,AAAA級旅游景區(qū)——興隆臺區(qū)廣廈藝術街上,66歲的油畫家查理頭戴牛仔卷檐帽,身穿紅色格襯衫,準時出攤為游客畫像,價格隨意。

  查理本名查樹仁,是廣廈藝術街聘請的上百位藝術家之一,自這條街開張起就在此寫生。目睹這條街從最初的門可羅雀到如今門庭若市,他由衷感到欣慰:“感謝興隆臺區(qū)政府給我們藝術工作者提供的創(chuàng)作空間,在這里我感覺心很靜,花了兩年時間創(chuàng)作的《老爸》入選了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

  說話間,查理周圍的名家畫苑、雅致茶藝、精巧糕點、非遺等店鋪燈光紛紛亮起,步行街中央潮品攤位鮮亮的多巴胺色系裝飾風格讓人心動,遠處飄來了樂手吹奏薩克斯的旋律,恰似微風拂過心田,小吃攤位香氣飄來,人流紛紛駐足品嘗,整條街頓時熱鬧起來。

  廣廈藝術街總經理張悅穿梭于人流之中,不時查看商鋪營業(yè)情況,她告訴記者:“這條街區(qū)的業(yè)態(tài)經過調整后,藝術融于煙火之中,文藝范兒不再高冷。”

  2016年,廣廈藝術街落成,長850米,總建筑面積14萬平方米,由14棟主體建筑構成,以大型天幕圍合出半開放式空間,成為一座令人稱奇的“空中藝術城”。最初這里定位為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園,吸引了160多位藝術家入駐,因為小眾傾向紅火過一陣就偃旗息鼓了。

  2022年,張悅臨危受命擔綱廣廈藝術街總經理,大刀闊斧地推出文化夜市,文藝腔調依舊,招引了182間創(chuàng)新能力強、自帶流量的靜雅店鋪入駐,營造一站式文化旅游場景。

  街區(qū)藝術氛圍濃郁醇厚。在藝術界地位顯著的云峰畫苑落戶于此,展示著各類高品質藝術佳作;盤錦葦藝非遺工坊充滿盤錦地域特色,展現(xiàn)著本土文化的獨特魅力;遼河口中醫(yī)古籍博物館收藏近萬卷中醫(yī)古籍,為研究中醫(yī)歷史提供了珍貴資料。

  以文化夜市為載體,新型文化消費模式在此勃興,廣廈文化嘉年華、國際兒童藝術節(jié)、盤錦搖滾音樂節(jié)、守望新年非遺主題文化活動、藝術品拍賣會等主題活動雅俗共賞,打開了城市流量密碼,吸引了省內、國內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前來參觀游覽。特別是夏季廣廈文化嘉年華活動,游客達60萬人次,帶動周邊消費超過4000萬元。

  今年以來,廣廈藝術街日均客流量6000人次以上,周末可達上萬人次。大數(shù)據顯示,這里游客回頭率占25%左右,也就是說,除了盤錦本地固定游客外,外地游客占了消費大頭。

  “現(xiàn)在這條街上店鋪空置率為17%,不是沒有商家來,是我們嚴格控制標準,不符合街區(qū)文藝氣質的店鋪我們的態(tài)度是寧缺毋濫。”張悅說。

  隨著在抖音、小紅書上不斷刷榜,當下,已成功躋身省級旅游休閑街區(qū)的廣廈藝術街正在爭創(chuàng)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qū)。

傳承非遺文化 遼河味道溯源

  “咱盤錦人愛吃。”在盤錦,時常聽到這樣的說法。為這一說法提供佐證的是,一到傍晚時分,這里的飯店食客滿滿、觥籌交錯。興隆臺人更愛吃,作為全市核心區(qū),這里人流集聚、餐館密集,是全市的中央廚房和美食櫥窗。

  近幾年,興隆臺人發(fā)現(xiàn),飯店里人流越來越密,食客中操南腔北調的越來越多,很多外地游客專為這里的遼河口漁家菜而來。

  餐飲之于旅游,有這樣一個說法:93.1%的游客將美食體驗列為旅行主要因素,希望通過美食了解當?shù)貧v史、文化及民俗。

  而遼河口漁家菜作為遼菜民間菜的一個分支,在博大精深的中華飲食文化里,起初辨識度并不算太高,能在今天被廣大游客認可,創(chuàng)建福德匯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的張嵩、辛亞萍夫婦功不可沒。作為遼河口漁家菜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他們挖掘梳理的“遼河口漁家菜特色食材加工技藝與習俗”入選遼寧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精心推出的蒲筍燉肉出現(xiàn)在央視大型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中,堿蓬草蒸餃、河蟹豆腐出現(xiàn)在《舌尖上的中國》第四季中,淡而無味的蒲筍、又澀又咸的堿蓬草等遼河口食材經由他們挖掘、烹飪名揚天下。

  位于遼河文化廣場的遼河民俗博物館,是張嵩、辛亞萍深入民間挖掘隱匿食材,歷經20余年收集民俗老物件,自籌資金建成的,如今已是外地游客必逛之所。開在其中的遼河渡口餐廳,是吃飯的地方,也是遼河口美食的展示之所,堪稱舌尖上的博物館。

  辛亞萍說:“盤錦遼河口三角洲地區(qū)是遼河、大遼河、大凌河的入???,冷水海域與大河交匯,退海之地灘涂廣袤,地下鹽鹵資源豐富,自然資源得天獨厚。四季分明的氣候讓這里食材的時令性顯著,我們追求的是不時不食、不地不食,在手藝上遵循民間傳統(tǒng),向下扎根,溯源產地,不學大師學大媽,讓大家吃出遼河口文化的傳統(tǒng)和味道。”

  遼河口文化研究會會長楊洪琦認為,直接或間接取自民間的食材食藝,構筑了遼河口漁家菜的基石。遼河口漁家菜的食材構成是相對穩(wěn)定的,即海鮮、河鮮、濕地物產。它并非一個封閉的系統(tǒng),而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它所含納的菜品會呈現(xiàn)一個愈趨豐滿的動態(tài)過程,盡管它目前就已經很豐富了。

  今年,福德匯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成功獲評國家級高技能培訓示范基地,落戶遼河民俗博物館內,面向全國及海外開展非遺遼河口漁家菜培訓項目,不僅系統(tǒng)開展烹飪技藝培訓,還創(chuàng)新融入互動體驗環(huán)節(jié)與美食競技比賽。這種“博物館文化+非遺美食”的融合模式,打造出興隆臺區(qū)文旅新場景,讓培訓基地成為兼具技能傳承與旅游價值的新地標。

  傳承非遺,溯源遼河味道,如今盤錦市適時推出《盤錦市地域飲食文化推動文旅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實施方案》,挖掘遼河口漁家菜等地域美食。目前,以遼河口漁家菜為代表的盤錦餐飲業(yè)正在構建地域美食品牌矩陣,借由美食文化的發(fā)酵效應,與文旅產業(yè)深度融合,拉動文旅消費大幅增長。(信息來源:《遼寧日報》 記者王剛)

东京热一本到无码,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一二区,日韩中文字幕精品在线,尤物无毒不卡在线观看